1,对待小事,一定要关注。
在亲密关系中,小事,就是大事。
之前在 为什么感情很好的两个人忽然就结束了? 中,我讲过多的是你不知道的心思。
而小事,就是相处的细节。
长久的恋爱,爱情长跑,都在说明这是个非短期问题。
诸多失败的爱情,是拿着百米冲刺的劲头去跑马拉松。你不累谁累?
而累,恰恰是关系破裂的起源。
很多人为了避免沟通中出现的摩擦,争执引出情感负面,而选择了依附来维持恋情甜蜜的假象。
对待事物的评价:“你说的对”
对事情的决定:“都听你的”
甚至房屋装修:“你喜欢的我都喜欢,你决定就好”
.....
如果你真的认为对方说的,想的,做的都和你想法是一致的,那就没什么问题,但是可能吗?
掩盖了自己的需求,就是这段关系最大的情感负面。
耐心是有限的啊,你不可能一直这样隐藏下去,会越来越压抑,越来越痛苦,直到忍不了了。
直到一件小事的出现。也许是你提出了自己的一个需求,被对方否决。
“之前所有事,我什么都顺着你,依着你,我就说这一件事你都不同意”
对方可能会一脸懵逼。
“嗯?顺着我?这些事情,不是我们一起讨论的结果吗?我提出的你也没反对啊。怎么现在成顺着我?”
情感枷锁的出现,也许就是这样的突然,却合理。
长久的亲密关系,一定是你有一条轨道,我有一条轨道,我们相爱,并轨而行,而不是你有一条轨道,我没有,我进了你的轨道,那不是好的爱情,那是卧轨。
2,为了自己自在,而去找别人不自在,最后还是会作用到自己身上。
网上有个段子,关于一本书的。
大概意思是有个作家写了一本书,叫《how to change your life in 30 days》
出版时错把书名打成了《how to change your wife in 30 days》
书卖到脱销。
出版社发现并纠错后,只卖了3本。
人们总是对改变别人很感兴趣,对自我改变很抗拒。
其实,碰过壁的人都知道,改变外界比改变自己难多了。
在著名的ABC理论[1]中,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:
当我们产生对一件事情的情绪并作出相应行为时,事件(A)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(C)的间接原因,而引起C的真正原因其实是我们对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(B)。
举个例子:
今天是你生日,你看你男朋友好像什么都不知道。回家看到他依然躺在沙发上玩游戏。
心里很是愤怒,在你准备去吵一架时,你男朋友却和你说:亲爱的,跟我来。
带你到卧室,才发现卧室已经装扮成生日派对的模样,最显眼的,是写着祝我的宝贝18岁快乐的那个精美的蛋糕。
这时候的你只顾着感动,忘记了刚才找他是为了吵架。
这时候你会发现:原来让你生气的不是他,而是你自己!你的愉快或不愉快(C),并不是来自于他在做什么(A),而是来自于你认为他在做什么(B)。
都不想给自己找不自在,所以去找别人的不自在,最后还是会作用到自己身上。
与其整天担心那些不可控的事情,不如沉下心来做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事。
同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,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心态。
我们把情景背景设置相同。
恋爱关系还不错的两对情侣,其中的两个女生(AB)都有一个不会制造生活惊喜和仪式感的男友。
A的做法,就类如我们上述行为。当男友并未给她惊喜,她就会认为这个男生太过忽略自己,不爱自己。
开始吵架。
核心宗旨:我认为你该做什么,而你没做,你就是不爱我。
注意我的前提:恋爱关系不错的情侣。
也就是说,这类行为方式的人,很喜欢因为一件“坏”事情(非原则性),把对方做的所有“好”事情否决掉。
一下回到解放前。
而好坏的标准,是自己定的。
这就是ABC理论中的“不合理的信念”
一切按照心理期待发展,否则会很糟糕;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;情绪由外界控制,自己无能为力;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;
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,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、完满的答案,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,便是不能容忍的事;
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; 逃避可能、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; 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。
而B,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,她会认为这是正常的,因为以前他也是这样的状态,但是我知道他还是爱我,只是这件事他做的不如我心意,我比较失望。
为了以后避免这个失望,我准备开始尝试引导他,看看会不会有所改善。
先从小事做起。也就是所谓的“登门坎效应”[2]
心理学家认为,在一般情况下,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,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,相反,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、较易完成的要求,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,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,这就是"登门坎效应"对人的影响。
B开始改变自己的一些小习惯。比如以前逛淘宝都是一个人刷,现在开始慢慢让对方参与进来一起选。初期可能回有不耐烦的情绪。所以不宜太长时间,把自己挑好的几件衣服和他的衣服给他看,让他挑选。
之后再给他回馈。
比如:今天同事都夸我媳妇好看,我说是我男朋友选的,她们都说羡慕,抱怨自己的男票都是直男,不会选衣服。比心
这时候就需要“踩”别人的男朋友,让自己男票上位了。
以这样的方式,慢慢的让对方开始适应。逐渐提高自己的需求。当然,这是相互的。
一个良性的循环,是一段长久恋情中必不可少的。
3,情绪价值
如果说女人的三大刚需是:赚钱,变美,撩汉的话,那男人的三大刚需就是:被尊重,被理解,被肯定。
刚才说的反馈,就是肯定对方的审美。
情绪价值就是一种能够通过表达情绪,让自身和对方的情绪产生共振,从而让两个人的关系更加亲密,情感更加深刻的能力。
这意味着,想要成功地“提供情绪价值”,一定首先要有“情绪”的高度参与。
你可以试着想象这样一个场景:
你喜欢的男生失恋,和你聊天,问你:我对她这么好,从没有什么亏欠,为什么还是会走到分手的地步?
大多数人,都会分析,因为什么,可能她不配之类的安慰词。
但是你可以直接说一句:其实答案你一直都知道,不是吗?
他自己能不知道为什么分手吗?直到为什么还是会问你?真的就是想知道答案?
不是,他就是想舒缓自己的情绪。而你的这句话,就是让他感觉你懂我。这种感觉,就是“情绪价值”。
情绪低落的时候,你未必非要想办法让他立刻快乐起来,你可以陪着他一起低落。
在其他条件相当的前提下,想要表达同样的情绪,最高效的办法是面对面的相处。
因为有语调,有表情,还有肢体动作,你的情绪将会最大程度地被男人get到;
其次是电话或者微信语音,虽然没有表情和肢体语言,但至少还有语音语调,有恰到好处的叹气,停顿或者哭腔,也能为你的情绪表达“加码”;
而纯文字的表达力就弱了很多,能够承载的“情绪能量”也相对最少。所以,如果想要更好地向男人表达情绪,引起他们的情绪共振,最好还是找到一个能够面对面和他对话的机会。
而且,一旦他被你的情绪所打动和吸引的时候,你也可以及时把握住时机,通过拥抱,亲吻等等肢体接触的方式推进你们的关系。
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是,很多女生会以为,只有想办法把男人哄开心,让他们从低落的心境中走出来,才算是提供了情绪价值。例如我刚才的例子。
不是的,因为恋爱里面,本身就不可能只有快乐,开心这些正面的情绪。更多的是“喜怒哀乐”的交替,和情绪的起伏波动。
就像是,每一对情侣都会吵架,吵架当中的情绪往往都是负面的,是愤怒,伤心或者失望。
看到过一个男生说,他每次在和女友大吵一架之后,终于把误会解释清楚,两个人筋疲力尽地又一次抱在一起时,他会非常有冲动想要和女友发生亲密接触。
他说,那一刻不仅仅是性欲上的冲动,更多的是一种“劫后余生”的情绪宣泄。“感觉好像是,刚才差一点就要失去她了,现在才尤其地想证明自己还能拥有她。”
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,从负面情绪(愤怒,悲伤)转向正面情绪(珍惜,依赖),从而让两个人关系更紧密,感情更深刻的例子。
他情绪低落的时候,你未必非要想办法让他立刻快乐起来,你可以陪着他一起低落。
让他知道,在你面前沮丧难过是一件很安全的事情,你会接纳他的脆弱和无助,给他一个温暖的怀抱。
他烦躁不安的时候,你也未必非要想办法让他立刻平静下来,你可以陪着他一起吐槽那些让他生气不满的事情,让他知道,他可以在你面前放心地宣泄情绪,你永远和他站在一边,和他一起对抗这个世界。
这才是最高阶的情绪价值——叫做,“你脆弱的时候可以依赖我”,是一种温柔且强大的力量
上一篇:男生找不到女朋友的原因是什么
下一篇: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?